常见问题
乡土散文:祖孙三代的乡村小学
文:翟德泽图:泉源网络我上小学的时候,全国刚解放三年。学校就在我家老宅院巷口,那是一座四合院,东面和北面三间破旧的厦房是课堂,两间西房是用青砖和土坯新盖的瓦房,是两位男教师的宿舍,南面土墙中间砌了个浅易校门。七八十个学生在院子里上操时,首尾相接。没上学前,我经常躲在学校门外,时不时朝内里张望一下,看学生做操、唱歌、跳舞、玩游戏,以为挺有趣;也见过背不会书的学生在院子里罚站或被老师用教鞭敲打,便又以为恐惧。
六岁时,祖母要送我上学,想到老师打学生的凶相,我就畏惧,赖着不去,措施是坐在院子北墙根下晒太阳,晒的脸上直流汗,以此相要挟,祖母叹了口吻,允许不让我上学了。第二年秋季开学时,我才和前后院的三个小同伴相随着上了学。因为我从小就失去了怙恃,没靠没势,瞥见别人的怙恃立眉怒视,我就发怵。
所以生性懦弱胆小。上学后,又特别畏惧老师手中的教鞭,不敢淘气惹事,学习也很用心,是那种“小绵羊”式的学生。也不知是我胆小守规则,还是老师看着我可怜,横竖我从来没有挨过老师的教鞭。
乡村小学留给我的是温馨的影象。轮到我的三个后代上小学时,学校已搬迁到了村东大街路南。
那是上世纪七十年月中期修建的。砖瓦是大队砖瓦场做的,土坯是社员脱的,木料多是从团体地边、路边、山坡沟壑采伐的,由社员自己动手修建,没花几多钱就盖起了几排瓦房,也有了操场,比我上的小学宽敞多了。我家也从老宅院搬迁到了村北坡的土宅院。
孩子们上学要过沟跨河。天天上学时,妻子都要站在北沟崖边,目送孩子过河上到村南大街上。放学时,学生排成一行,不到岔路口不走出行列,怕不宁静。放学铃一响,妻子便站在沟崖边看着孩子回家。
与我上小学时比,家离学校远了,但学习情况、条件很多多少了。现在我的小孙女也上小学三年级了,我的家又从土宅院搬迁到了村西大街二层楼里。
我们村是镇政府所在地,当年小学的几排瓦房早已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两排教学大楼。校园里有操场、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、乒乓球场、图书阅览室,教学设备也规范化、现代化了。郁郁葱葱的塔松、冬青和五彩缤纷的花坛把校园装扮得格外亮丽。
每到放学时,校门前的街道上便停满了各式摩托车或小汽车,很难见到自行车,有爷爷奶奶接送的多是步行而来。有几多学生,险些就有几多家长,而且有三分之一是在我们村做生意或租房住的外村人,因为大部门山庄窝铺濒临消失,全镇六十多个自然村仅剩下五所小学。
家长们脖子上挂着或手里提着学生接送卡,一面相互扯着闲篇,一面望着学校大门。大门一开,家长们便蜂拥而入,到各课堂门前,一手给老师交卡,一手拉着孩子就走。一时满大街飞驰的是载着各自宝物的摩托车。
我的小孙女习惯了她爸爸用摩托车接送,偶然由我接送,她也喜欢,因为她可以边走边指着街边摊点要这要那。距小学不远处,一所三层楼房,框架式结构,钢筋水泥浇筑,抗八级地震,集教学、住宿、餐饮为一体的新小学即将建成,明年秋季开学时,全镇小学四、五、六年级学生将集中入住。
抚今追昔,五十年已往,我家祖孙三代先后就读的乡村小学几经变迁,让我思绪起伏,感伤万千!接待文友原创作品投稿,投稿邮箱609618366@qq.com,本号收录乡土、乡情、乡愁类稿件。随稿请附作者名,带图片最好,请标注是否原创。乡愁文学民众号已开通,接待您搜索微信民众号:xiangchouwenxue,关注我们。
本文关键词:乡土,散文,祖孙,三代,的,乡村,小学,文,翟德,雷电竞官网
本文来源:雷电竞-www.dealeryamahamotor.com